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
首页>人才工作>经验交流>牢牢把握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这条改革主线
牢牢把握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这条改革主线
2018-05-31

任采文

前不久,中共中央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。《意见》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,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,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,从管理体制、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,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首先必须牢牢把握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这条主线。

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之所以是改革的主线,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决定的。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:“全面深化改革,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,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进一步解放思想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,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”“让一切劳动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,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。”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:“全面深化改革,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。市场活力来自于人。”一切社会活力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活力,尤其是人才的活力。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,首先是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。因此,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:“择天下英才而用之,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,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,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。”这是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,也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遵循。我们必须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,牢牢把握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这条主线。紧紧围绕这条主线,谋划改革思路,明确改革重点,设计改革举措,解决改革难题。一切束缚和窒息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都要坚决地破除,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的改革举措都要大胆地试、大胆地探索,通过深化改革,为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、创新智慧充分涌流提供制度保障。

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,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把人才从各种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桎梏中解放出来,增强人才创新创造的内在动力。当前,人才发展活力不足首先是来自于思想观念的束缚,比如,人才管理上的行政化、“官本位”思维定势;在识才、选才和评价人才上存在的唯学历、唯职称、唯论文、唯身份的“四唯”观念;在人才分配激励上的“平均主义”“大锅饭”思想;在人才使用上的论资排辈、求全责备观念;在人才流动上“单位部门所有”“管卡压”权力意识,等等,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不破除,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难以深化,人才的内在活力就难以充分激发出来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首先要在解放思想、观念更新上下功夫,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、束缚人才创新创业的陈腐用人理念,克服和摒弃那些嫉才、贬才、轻才、弃才的观念和做法,大力宣传倡导人才发展的新思想、新理念,牢固树立“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”“人才优先发展”的战略思想,在全社会培育识才、爱才、敬才、用才的良好风尚,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。

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,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,把人才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管理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,增强用人主体和人才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当前在人才管理上,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编制、计划、行政管理模式尚未根本转变,人才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政府部门,用人主体缺乏自主权,在对人才的评价、激励、使用上,行政色彩浓厚,行政手段刚性约束,在事业编制管理、人才职称评审、工资待遇审批等管理环节上过死过细,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和人才的活力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,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,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,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,从行政化管理转向市场化、社会化管理,推动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,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,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打破束缚人才创造力的条条框框,把该放的权放到位,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,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,激发用人主体和人才的内在活力,让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。

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,就是要推进人才评价、流动、激励等机制改革,把人才从各种不合时宜的政策藩篱和制度羁绊中解放出来,增强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用好用活人才,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,打通人才流动、使用、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,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。”长期以来形成的学历、职称、身份、编制、户籍等制度性障碍,成为人才合理流动的羁绊,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困难,制约了人才要素的主体作用发挥;人才评价上的“论文”“职称考试”指挥棒,让许多人才疲于应付,晕头转向,有的甚至不得不弄虚作假,买卖论文;科研管理上的一些繁文缛节, 让真正从事科研的人才难以静下心来、轻装上阵,“不是在参加评审, 就是在参加评审的路上”“不是在开会, 就是在开会路上”;人才激励上的“大锅饭”政策,使科技人才转移转化成果动力不足,积极性不高,一些科技成果长期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,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不到位,科研人员“获得感”不强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,创新人才流动、评价、激励机制。打破户籍、地域、身份、学历、人事关系等制约,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;坚持德才兼备,注重凭能力、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,建立化社会化、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;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,创新收益分配制度,让人才靠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,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。

(本文刊于2016年第4期《中国人才》)